相传明末清初年间,四川一位名叫慧明的高僧云游到此地,看到此处地气好,上可通木兰山佛地,下可通闵集凤凰台道观,且地形较高,水陆可通。更重要的是,此地民风淳朴,信徒众多,便决定在此地修建一座寺庙。因为地处于红山一带,故取名为红山寺。始建时规模较小,后因香火旺盛,遂逐年扩建,最后于清朝中期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之寺庙:占地面积50亩,周围树木参天,有僧人30余人,寺院分为三重:即前殿、中殿、后殿。前殿:供奉有玉皇大帝之神像及诸位神灵;中殿:供奉财神及诸位神灵;后殿:供奉送子观音及诸位神灵;三殿之间均用围廊相连接,殿与殿之间并建有东西厢房十数间,供僧人香客食宿之用。
该寺院香火鼎盛时期,附近的信男信女均来朝拜,后来,还有黄陂、麻城、云梦等地的香客慕名前来进香,故常年香火不断。因当时官府盘剥农民,苛捐杂税多于牛毛,民众无法生存,纷纷起义造反,农民暴动不断。寺内一部分僧人也同情农民,遂联合当地农民,参加了当时的反清组织“白莲教”活动。后因“白莲教”规模越来越大,参加该组织的农民愈来愈多,引起了清政府和当地官方的恐慌,于是派军队前来镇压。
官府的血腥镇压更加激起了僧人和农民积极反抗。激战中双方伤亡较大。最后,该组织还是被清军镇压下去了。 在当地,因该寺院是“白莲教”在鄂东的发源地和组织者,故清政府命令清军赶走、殴打、杀害僧人和当地民众十余人。更惨无人道的是:官府为了彻底剿灭“白莲教”势力,将寺庙及附近几个村庄烧光,如三徐湾、独屋湾(遗址现仍然存在)。在烧、杀过程中,一部分村民躲在藕塘的荷叶底下,才逃过了这一劫难,他们的后人至今仍居住在上徐湾。谈及此事,后人们永远抹不去这段历史的记忆,盼望有朝一日重修红山寺。